导读:最近行业内关于香型存在价值与意义有一些讨论,源头在于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上海酒博会“问酒”论坛上的一个观点:“中国白酒香型划分的时代已经结束,中国白酒未来个性化表达的时代已经到来。”作为国家权威行业协会的带头人,宋理事长一直在酒业颇具权威性,许多行业观点与金句也被传颂很久,这也是本次观点引发网友热议讨论的核心。当然如果不是香型的话?未来白酒的准确科学表达可能包括哪些维度?是这几年比较火的度数
最近行业内关于香型存在价值与意义有一些讨论,源头在于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上海酒博会“问酒”论坛上的一个观点:“中国白酒香型划分的时代已经结束,中国白酒未来个性化表达的时代已经到来。”
作为国家权威行业协会的带头人,宋理事长一直在酒业颇具权威性,许多行业观点与金句也被传颂很久,这也是本次观点引发网友热议讨论的核心。当然如果不是香型的话?未来白酒的准确科学表达可能包括哪些维度?是这几年比较火的度数、风味,还是其他……
当然讨论之前先要回顾香型出现的历史与过程,然后放到当前的语境下去重新审视,同时对上面的观点也要放到当时的场景去看,这样可能更准确一些,而非简单的断章取义。
1
白酒香型的由来
正如宋书玉在现场提到的:香型是前辈对于中国名酒工艺总结出来的,是全国评酒会的产物,第三届评酒会才有了香型。香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,1979年中国才划分了香型,是对中国传统名酒工艺的总结,我们总结了香型。
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回顾来看,也正是如此。1952年的第一届评酒会的评选基本是根据“市场销售+化验指标”来选,到了第二届的时候依然如此,因为当时没有明确的白酒香型划分,所有的白酒都混在一起盲品,但评委按酒的“色、香”进行百分制打分了。
严格意义上,划分白酒香型是在1979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,当时确立了四大基本香型“浓香、清香、酱香和米香”,并且每一种香型都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,甚至描述语沿用至今,比如浓香型白酒的“窖香浓郁、绵甜甘冽、香味协调、尾净香长”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根据白酒生产工艺、香味成分、风味特征等考核指标,中国白酒的香型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了“十二种”主流香型——即在“浓清酱米”的基础上,衍生出兼香型、药香型、凤香型、豉香型、特香型、芝麻香型、馥郁香型、老白干香型。这几年,许多酒企也在努力争取成为“第十三种”香型,进而强调自己的差异化与特色。
香型其实在市场层面相当于一种品类与差异化表达,在消费者层面相当于一个认知标签,但客观而言,除了“浓清酱兼”这4个相对主流的基础香型,相对影响力大一些,认知基础广泛一些,其他香型依然相对小众。酒说前段时间和一位区域酒企的负责人聊天,他表示:其实严格意义上不需要这么多香型,这给消费者记忆和识别带来困扰,而且在一些出口方面限制很多,因为白酒香型太多,每一种出口都需要有严格的手续与审核,深受其扰。
“现在去看香型划分不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系统,有的按香型大小划分的,比如浓香、清香;有的是按食品特征划分的,有的是按产品名称划分的,如老白干香型、凤香型等。即便都是浓香型,不同的产区、不同的工艺、不同的原料,酿出来的酒一定是有差异的。因此,我们主张每个酒都是个性化的,未来消费者就容易记住,茅台有茅香,五粮液有五香,汾酒有汾香就行了,不要在意香型。”宋书玉提到。
2
未来白酒需要怎样的表达?
过去正一堂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就是:以品类对抗品牌,认为一个酒企树立差异化最好的体现方式综合体就是品类,而不是品牌,这一点对于那些非名酒品牌尤为关键,没有品类这个杠杆其实是竞争不过名酒的。因此,品类是差异化最本质、最直接、最有效的表达方式,没有品类,品牌也将黯然失色。
某种意义上讲,香型算是最早行业评定的品类维度,具有技术加持的特点;当然还有一个更为广泛认知和得到传播的是名酒,五届评酒会最终评定出来的“17大名酒”,因为深厚的历史传承性、不可复制性与稀缺性,至今仍在消费群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份量。核心问题在于:如果香型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白酒消费趋势与特征的话,是否还有其他的维度来代替,亦或是丰富这种表达?
这几年度数这个表达开始火起来,比如低度国窖的“走火”,还有品牌009提出“中度酒”的概念,切入到28度这个新领域,也在细分领域获得了一些突破;还有许多品牌在香型基础上,也有一些细分品类的创新,更多是从风味角度出发,比如绵柔、淡雅、柔和、柔雅等等,当然最核心的在于以技术创新为底色,真正地把细分品类给做实了,而非简单流于概念。
一个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,个性化的产区表达、酒庄表达、风味表达、文化表达时代正在到来,这是宋书玉的观点。这里面其实提出了更多的白酒表达维度,比如说产区、酒庄等。前几年,在技术营销50人论坛,君度卓越提出,企业需要将复杂的技术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法传递出去,用消费者的语言进行传播表达,这可能是酒业产业本轮创新的突破点。
整体来看,随着酒业“双理性时代”的到来,尤其是消费信息越发对称、酒类产品供给充足的背景下,“喝明白酒,明白喝酒”成为酒业发展的必然和未来持续性的关键,这其实需要生产方、渠道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与推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