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白酒文化 >   正文

古人“千杯不醉”是真的吗?

导读:古人爱饮酒,千杯不醉的典故不绝于耳。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,对酒当歌,留下了诸多诗词佳作。像诗仙李白,《旧唐书》认证的嗜酒之人,相传他的酒量超乎常人,而且还有无酒不成诗的说法。那么,古人饮酒都是海量吗?真的存在能千杯不醉的人吗?答案有三:01古籍修辞的夸张文学修辞用语,向来会带有一些夸张成分。李白的《江夏赠韦南陵冰》有言:“愁来饮酒二干石,寒灰重暖生阳春。”这里的两千石便采用了夸张修辞,形容借酒消愁需

古人爱饮酒,

千杯不醉的典故不绝于耳。

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们,

对酒当歌,留下了诸多诗词佳作。

像诗仙李白,

《旧唐书》认证的嗜酒之人,

相传他的酒量超乎常人,

而且还有无酒不成诗的说法。

那么,

古人饮酒都是海量吗?

真的存在能千杯不醉的人吗?

答案有三:

01

古籍修辞的夸张

文学修辞用语,向来会带有一些夸张成分。李白的《江夏赠韦南陵冰》有言:“愁来饮酒二干石,寒灰重暖生阳春。”这里的两千石便采用了夸张修辞,形容借酒消愁需多饮几杯。

诗圣杜甫也写过类似的名句,如《饮中八仙歌》中的:“左相曰兴费万钱,饮如长鲸吸百川。”形容唐朝的左丞相喝起酒来犹如巨鲸吸水,这显然也是融入了想象力的夸张手法。

02

酒精度数的差异

古代的酒刚诞生时,由于没有蒸馏技术,大多都是浊酒。像商纣王酒池里的酒,虽然是纯粮酒,但也只有区区几度,酒精度和现在的啤酒差不多,即使是像武松那样连喝十几碗,也不容易醉。

后来,随着朝代更迭,酿酒技艺也有了改进,出现了琥珀色的发酵米酒,这也是唐代诗人们最常喝的酒。根据《梦溪笔谈》中记载的几种唐朝酿酒法,当时成品酒的度数通常在3-15度之间,只有少数能达到20度。

到了元末时期,随着蒸馏工艺的成熟,烧酒才正式粉墨登场,酒精度数也有了飞跃式的提升,这种高度烈性酒一经诞生,便逐渐风靡大江南北,并形成了浓香、酱香、清香等诸多香型流派。

03

古今度量衡不同

有一句诗千古流传,那便是“李白斗酒诗百篇”,这里的“斗”便形容了李白惊人的酒量。但古代的斗和如今的斗并非一个概念,按如今的粮食单位计算,一斗大约是16斤,能喝一斗酒显然不切实际。

古代的斗其实就是喝酒的杯子,而且能够随时揣在身上便于携带,按一百杯酒的量来算,李白确实算得上海量,酒仙实至名归,但参照当时酒的度数,斗酒之量也不是十分惊人,顶多算比常人能喝一些。

人的酒量与生俱来,美酒虽香,过分贪杯也会损伤身体。我们在日常小酌时,饮用纯粮酒无疑是更健康的选择。

古人千杯不醉的典故,基本都源自酒精度数极低的年代,自烧酒诞生以后,就很少有这类传说了。对于资深酒友来说,假如能回到元代之前,想必人人都可以是千杯不醉的酒神了。


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