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白酒文化 >   正文

重阳节 | 八首诗词,说尽重阳,道尽人生

导读:重阳节历史久远,早在东汉年间,便有关于重阳节的记载。据载,东汉桓景被易学大师告知,将有灾疫降临,需在九月初九,插茱萸,登高台,方能免祸,桓景照做,果然求得平安。久而久之,重阳插茱萸、登高的习俗便沿袭下来。到了唐代,重阳节正式被列为节日,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。古人对于重阳节的重视程度不亚于上元节、春节,因此,在浩瀚的诗词歌赋海洋里,诞生了不少名词佳句,而这些优美古诗的背后,恰恰蕴含着一个个传统的

重阳节历史久远,早在东汉年间,便有关于重阳节的记载。据载,东汉桓景被易学大师告知,将有灾疫降临,需在九月初九,插茱萸,登高台,方能免祸,桓景照做,果然求得平安。久而久之,重阳插茱萸、登高的习俗便沿袭下来。到了唐代,重阳节正式被列为节日,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。

古人对于重阳节的重视程度不亚于上元节、春节,因此,在浩瀚的诗词歌赋海洋里,诞生了不少名词佳句,而这些优美古诗的背后,恰恰蕴含着一个个传统的重阳习俗。一道来看看吧!

习俗一:登高

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

唐 王维
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
王维这一首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传诵千年,脍炙人口,准确记载了重阳登高的习俗,古人认为九九重阳已到某种极限,“地气”开始上升,“天气”开始下降,所以要登高辟邪。

当然,诗句与诗人当时的处境也是息息相关,王维一生命运跌宕起伏,郁郁不得志,登高望远、遍览秋景,也是抒发胸臆、释放情怀的表现。

习俗二:敬老爱老

定风波·重阳

宋 苏轼

与客携壶上翠微,江涵秋影雁初飞。

尘世难逢开口笑,年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
酩酊但酬佳节了,云峤,登临不用怨斜晖。

古往今来谁不老,多少,牛山何必更沾衣。

九九谐音“久久”,意寓长长久久,也是对老人长寿久久的美好愿景。如今,这一天也被称为老人节。敬老爱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以实际行动孝敬老人是每个年轻人应当修炼的课题。

习俗三:饮酒

秋登兰山寄张五

唐 孟浩然

北山白云里,隐者自怡悦。

相望始登高,心随雁飞灭。

愁因薄暮起,兴是清秋发。

时见归村人,沙行渡头歇。

天边树若荠,江畔洲如月。

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。

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。深秋时节,天地万物皆是一幅唯美深秋景象,与思念已久的家人、挚友,落叶下把酒言欢,共诉人生,岂不快哉?

诗酒陶情,诗与酒的高度融合,味与情的升华碰撞,重阳佳节,桌上款待佳客的绝好杯中物。

习俗四:赏菊

重阳日酬李观

唐 皇甫冉

不见白衣送酒来,但令黄菊自开花。

愁看日晚良辰过,步步行寻陶令家。

似乎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的花,春有桃花、夏有荷花、冬有梅花,秋,便是菊花。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,高洁傲岸,绽放深秋,历经寒霜而不败。重阳节少了菊花,便不再完整。

习俗五:插茱萸

谢新恩·冉冉秋光留不住

南唐 李煜

冉冉秋光留不住,满阶红叶暮。

又是过重阳,台榭登临处,茱萸香坠。

紫菊气,飘庭户,晚烟笼细雨。

雍雍新雁咽寒声,愁恨年年长相似。

重阳日,佩戴茱萸,辟邪消灾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茱萸是一种药材,气味辛辣芳香,性温热,可以治寒驱毒。因为茱萸在这一天被广泛运用,所以重阳节又有“茱萸节”之称。

习俗六:思乡

九日登高

唐 王勃

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
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

古时车马慢,路途遥,外任、经商,短则一两年,长则十余载,所以古人大多聚少离多。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重阳佳节,秋意渐浓,思乡思亲的情绪愈加浓厚。

习俗七:放纸鸢

纸鸢

宋 寇准

碧落秋方静,腾空力尚微。

清风如可托,终共白云飞。

秋高气爽,风力尚可,在空旷无人的旷野,放飞纸鸢,也是畅怀的方式之一。在惠州民间,纸鸢的制作有章可循,采竹一枝弯曲,一支直竖,撑住一张四方纸,贴上尾巴调好线,即可放飞。

习俗八:吃糕

都门杂咏·论糕

清 杨静亭

中秋才过又重阳,又见花糕各处忙。

面夹双层多枣粟,当筵题句傲刘郎。

重阳登高辟邪的习俗早已深入人心,但我国幅员辽阔,地形各异,既有巍峨高山,也有坦坦平原,平原地区,其实是无高可登的。于是,就有了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。

重阳糕用料做法颇为讲究,有的地方,重阳糕要做成九层,还要在上面捏两只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

重阳节到了,你准备与谁把酒话衷肠?


内容